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团队的“无缺血”器官移植的发明与临床应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邹小兵教授团队的基于多模态行为信号分析的孤独症辅助诊断
系统等10个项目获得现场厂家的青睐。
9月26日,广东省首届优秀医药成果发布暨转化签约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公布了全省首批33项优秀医药成果,其中10项优秀成果与转化合作企业签约。广东省卫健
委表示,接下来将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打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良性发展链条,推动更多临床科研成果从“实验场”
走向“应用场”。
当天10项优秀成果与转化合作企业签约
为进一步加强优秀医药成果转化示范推广,近期广东省面向全省50家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征集了115项医学研究成果,实地走访各大医院,最终遴选出33项,每个项目
均具有较高的临床科研价值以及优秀的转化潜力,比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团队的“无缺血”器官移植的发明与临床应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邹小兵教授团
队的基于多模态行为信号分析的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
记者走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发现这里新的辅助诊断技术——“荧惑”诊断复合率高达88%,自闭症患儿不用再找邹小
兵。“我们一年诊断7000-8000名自闭症患者,很多患者还挂不到号?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辅助诊断?尤其是帮助基层医院的医生给出诊断,这样全
国的自闭症患儿就不用都跑到中山三院来了。”全国著名的儿童发育行为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邹小兵向记者介
绍,“经过8年的研发,开发的一套低龄儿童辅助诊断系统‘荧惑’,可以对一岁半到三岁间的儿童做出是否有自闭症的判断。这个诊断系统相当于一名丰富经验的医生,其诊断
符合率达到了88%。
据悉,为提高自闭症患儿早期诊断率,邹小兵教授团队与昆山杜克大学李明教授团队从2015年起,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研究摸索,最近成功研发出这套低龄儿童辅助诊
断系统“荧惑”,可以对一岁半到三岁间的儿童做出是否有自闭症的判断。邹小兵介绍,辅助诊断系统结合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如人物检测、动作识别、身体姿态识别等行为
特征,并进一步对这些行为特征进行整合和编码,得到具有临床可解释性的多种行为范式得分,两个小时后,系统会发出诊断报告。最终小明被诊断为自闭症。
邹小兵表示,“荧惑”这套自闭症诊断系统获得转化后,将有望解决我国自闭症诊断延误的问题,也将大幅提升我国基层医生自闭症诊断水平。
会议上,有10项优秀成果与转化合作企业签约,并进行了代表性优秀成果路演,推动优秀医药成果与产业基金、生物医药企业精准对接,助推医药创新成果转化跑出
“加速度”。今年,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提升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通过5年时间,广东产生一批
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考验成果,转化一批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有市场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品,试点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进入全国前列。
科研转化走出了独树一帜的发展路径
在医药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的推动下,广东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呈现跨界融合、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高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现代中医药、精准医疗等多个
产业细分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在攻克多项威胁群众健康的疑难杂症,突破药品和医疗器械“卡脖子”难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南方医院消化病中心正在进行活菌药物开发。
“预计三年后,完成了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III期临床试验,我国第一个活体生物药原创品种——SK08将可上市。”南方医院消化病中心智发朝教授向记者介绍,这是
国际上首次采用新菌株Bacteroides fragilis(脆弱拟杆菌)开发的活体生物药,树立了中国活体生物药的开发标杆。可以说,在活菌药物赛道上,广东拔得头筹,走出了全
球独树一帜的发展路径。
“传统的一代益生菌广泛存在于人们喝的酸奶、口服的益生菌中,但被认可的功能有限。二代益生菌如果开发成活体生物(LBP),则可用于治疗特定疾病。”这样的想
法在10年前在长期从事消化内科工作的智发朝教授的脑海里生根发芽。从2013年开始,他便组建团队开始潜心研究活体生物药。智发朝团队的刘洋洋博士从健康婴儿肠道